100%



《唐會要》100卷

宋 王溥

吳玉貴、陳爽根据網頁文件合倂整理并製作WORD文档結構圖

象牙塔

http://www.xiangyata.net

2003年12月

唐會要  目錄

 

卷一

帝號上

卷二

帝號下 雜錄 追諡皇帝 雜錄

卷三

皇后 雜錄 內職 雜錄 出宮人

卷四

儲君 雜錄 追諡太子 雜錄 皇太孫

卷五

諸王 雜錄

卷六

公主 雜錄 和蕃公主 雜錄

卷七補

封禪

卷八補

郊議

卷九上補

雜郊議上

卷九下補

雜郊議下

卷十上補

親拜郊 親迎氣 雜錄 後土社稷

卷十下補

藉田 藉田東郊儀 九宮壇 皇后親蠶

卷十一

明堂制度

卷十二

饗明堂議 廟制度

卷十三

親饗廟 禘祫上

卷十四

禘祫下 獻俘

卷十五

廟議上

卷十六

廟議下

卷十七

祭器議 廟災變 緣廟裁制上

卷十八

緣廟裁制下 配享功臣 雜錄

卷十九

廟隸名額 孝敬皇帝廟 讓皇帝廟 儀坤廟 諸太子廟 公主廟 百官家廟

卷二十

陵議 親謁陵 公卿巡陵

卷二十一

緣陵禮物 諸僭號陵 皇后諸陵議 陪陵名位 諸陵雜錄

卷二十二

社稷 祀風師雨師雷師及壽星等 嶽瀆 前代帝王 龍池壇

卷二十三

武成王廟 寒食拜埽 緣祀裁制 牲牢 忌日 諱

卷二十四

受朝賀 諸侯入朝 二王三恪 朔望朝參常朝日附 廊下食

卷二十五

輟朝 雜錄 百官奏事 親王及朝臣行立位 文武百官朝謁班序

卷二十六

冊讓 舉人自代 讀時令 命婦朝皇后應儀制附 皇太子冠 皇太子加元服 皇太子見三師禮 皇太子不許與諸王及公主抗禮 鄉飲酒 大射 講武 牋表例 待制官 侍讀

卷二十七

行幸

卷二十八

蒐狩 祥瑞上

卷二十九

祥瑞下 追賞 節日

卷三十

大內 宏義宮 通義宮 慶善宮 太和宮 洛陽宮 大明宮 玉華宮 九成宮 奉天宮 三陽宮興泰宮附 興慶宮 華清宮 諸宮 雜記

卷三十一

輿服上

裘冕 章服品第 內外官章服 雜錄 冠 巾子 魚袋

卷三十二

輿服下

笏 異文袍 輅車 乘車雜記 羃 戟

雅樂上

卷三十三

雅樂下 太常樂章 凱樂 讌樂 清樂 散樂 破陳樂 慶善樂 諸樂 四夷樂

東夷二國樂 南蠻諸國樂 西戎五國樂 北狄三國樂

卷三十四

論樂 雜錄

卷三十五

學校 褒崇先聖先師已下附 釋奠 經籍 書法

卷三十六

修撰 氏族 蕃夷請經史 附學讀書

卷三十七

五禮篇目 禮儀使 服紀上

卷三十八

服紀下 奪情 葬 辰日 雜記

卷三十九

定格令 議刑輕重

卷四十

君上慎恤 臣下守法 定贓估 論赦宥

卷四十一

斷屠釣 左降官及流人 酷吏 雜記

卷四十二

歷 渾儀圖 測景 地震 日蝕 月蝕

卷四十三

彗孛 五星臨犯 星聚 流星 山摧石隕 水災上

卷四十四

水災下 火 木冰 螟蜮 雜災變 太史局 雜錄

卷四十五

功臣

卷四十六

前代功臣 封建 封建雜錄上

卷四十七

封建雜錄下 封諸嶽瀆 議釋教上

卷四十八

議釋教下 寺

卷四十九

像 僧道立位 僧尼所隸 雜錄 燃燈 病坊 僧籍 大秦寺 摩尼寺

卷五十

尊崇道教 觀 雜記

卷五十一

官號上

侍中 中書令 名稱 識量上

卷五十二

官號中

識量下 忠諫

卷五十三

官號下

舉賢 委任 崇獎 雜錄

卷五十四

省號上

門下省 中書省 門下侍郎 中書侍郎 左右散騎常侍 給事中

卷五十五

省號下

中書舍人 諫議大夫 匭

卷五十六

起居郎起居舍人 左右補闕拾遺 符寶郎

卷五十七

翰林院 尚書省諸司上

尚書省 尚書省分行次第 尚書令 左右僕射

卷五十八

尚書省諸司中

左右丞 左右司郎中 左右司員外郎 吏部尚書 吏部侍郎 吏部郎中 吏部員外郎 司封郎中 司封員外郎 司勳郎中 司勳員外郎 考功郎中 考功員外郎 戶部尚書 戶部侍郎

卷五十九

尚書省諸司下

度支使 別官判度支 戶部郎中 戶部員外郎 度支郎中 度支員外郎 金部郎中 金部員外郎 倉部郎中 倉部員外郎 鑄錢使 延資庫使 出納使 禮部尚書 禮部侍郎 禮部郎中 禮部員外郎 太廟齋郎 祠部郎中 祠部員外郎 膳部郎中 膳部員外郎 主客郎中 主客員外郎 祠祭使 兵部尚書 兵部侍郎 兵部郎中 兵部員外郎 職方郎中 職方員外郎 駕部郎中 駕部員外郎 庫部郎中 庫部員外郎 刑部尚書 刑部侍郎 刑部郎中 刑部員外郎 都官郎中 都官員外郎 比部郎中 比部員外郎 司部郎中 司部員外郎 工部尚書 工部侍郎 工部郎中 工部員外郎 屯田郎中 屯田員外郎 長春宮使 虞部郎中 虞部員外郎 水部郎中 水部員外郎

卷六十

禦史臺上

禦史臺 東都留臺 禦史大夫 禦史中丞 侍禦史 殿中侍禦史 監察禦史

卷六十一

禦史臺中

館驛使 彈劾

卷六十二

禦史臺下

諫諍 推事 出使 知班 雜錄

卷六十三

史館上

史館移置 諸司應送史館事例 修前代史 修國史 在外修史 修史官 史館雜錄上

卷六十四

史館下

史館雜錄下 宏文館 文學館 崇文館 集賢院 崇元館

卷六十五

祕書省 殿中省 閑使 內侍省 太常寺 光祿寺 衛尉寺 宗正寺

卷六十六

太僕寺 群牧使 大理寺 鴻臚寺 司農寺 木炭使 太府寺 少府監 將作監 國子監 東都國子監 廣文館 軍器監 西京軍器庫 都水監 宮苑監 西京苑總監

卷六十七

東宮官 詹事府 左春坊 右春坊 家令寺 率更令 太子僕寺 王府官 致仕官 員外官 試及邪濫官 伎術官 留守 京兆尹

卷六十八

河南尹 諸府尹 都督府 刺史上

卷六十九

刺史下 都督刺史已下雜錄 別駕 判司 縣令 丞簿尉 州府及縣加減官

卷七十

量戶口定州縣等第例 州縣分望道

關內道 河南道 河東道 河北道 山南道 隴右道 淮南道 江南道 劍南道 嶺南道

州縣改置上

關內道 河南道 河東道

卷七十一

州縣改置下

河北道 山南道 隴右道 淮南道 江南道 劍南道 嶺南道

十二衛 東宮諸衛

卷七十二

京城諸軍

羽林軍 神策軍

府兵 軍雜錄 馬 諸監馬印 諸蕃馬印

卷七十三

單於都護府 三受降城 安北都護府 靈州都督府 安東都護府 營州都督府 安南都護府 安西都護府 姚州都督府 雜錄

卷七十四

選部上

論選事 掌選善惡 吏曹條例

卷七十五

選部下

選限 藻鑑非因銓選藻鑑附 雜處置 東都選 南選 附甲 冬集

貢舉上

明經所集業附 帖經條例

卷七十六

貢舉中

進士 緣舉雜錄 制科舉 孝廉舉 開元禮舉 三禮舉 三傳三史附 童子 明法

卷七十七

貢舉下

科目雜錄 宏文崇文生舉 崇元生道舉附 論經義

諸使上

觀風俗使 巡察按察巡撫等使

卷七十八

諸使中

黜陟使 採訪處置使 五坊宮苑使 皇城使 元帥 都統 節度使每使管內軍附 親王遙領節度使 宰相遙領節度使 諸使雜錄上奏薦附

卷七十九

諸使下

諸使雜錄下

諡法上

卷八十

諡法下 複字諡 朝臣複諡 雜錄

卷八十一

勳 階 用廕 考上

卷八十二

考下 冬薦 甲庫 當直 休假 醫術

卷八十三

嫁娶 租稅上

卷八十四

租稅下 雜稅 租庸使 兩稅使 戶口數 雜錄 移戶

卷八十五

團貌 雜錄 定戶等第 戶口使 籍帳 逃戶

卷八十六

奴婢 道路 街巷 橋梁 關市 市 城郭

卷八十七

轉運鹽鐵總敘 漕運 轉運使 河南水陸運使 陝州水陸運使

卷八十八

鹽鐵 榷酤 鹽池使 鹽鐵使 倉及常平倉 雜錄

卷八十九

疏鑿利人 磑碾 泉貨

卷九十

閉糴 和糴 食實封數 緣封雜記 內外官祿

卷九十一

內外官料錢上

卷九十二

內外官料錢下 內外官職田

卷九十三

諸司諸色本錢上 諸司諸色本錢下

卷九十四

北突厥 西突厥 沙陀突厥 吐穀渾

卷九十五

高昌 高句麗 百濟 新羅

卷九十六

契丹 奚 室韋 靺鞨 渤海 鐵勒 薛延陀

卷九十七

吐蕃

卷九十八

迴紇 西爨 昆彌國 林邑國 真臘國 白狗羌 曹國 殊柰國 拔野古國 霫●國 黨項羌

卷九十九

東謝蠻 西趙蠻 牂牁蠻 南平蠻 南詔蠻 東女國 婆利國 倭國 大羊同國 烏羅渾國 女國 石國 吐火羅國 曇陵國 康國 盤盤國 朱俱婆國 甘棠國 罽賓國 流鬼國 史國 拂菻國 烏萇國 耨陀洹國

卷一百

瑟匿國 悉立國 求拔國 俱蘭國 骨利幹國 訶陵國 婆登國 波斯國 都播國 結骨國 天竺國 葛邏祿國 泥婆羅國 大食國 火辭彌國 駮馬國 金利毗迦國 多摩萇國 蝦夷國 哥羅舍分國 日本國 師子國 多蔑國 多福國 耽羅國 拘蔞蜜國 驃國 占卑國 雜錄 歸降官位  唐會要

唐會要卷一

 宋王溥撰

  帝號上

獻祖宣皇帝諱熙。涼武昭王暠曾孫。嗣涼王歆孫。宏農太守重耳之子也。武德元年六月二十二日。追尊為宣簡公。鹹亨五年八月十五日。追尊宣皇帝。廟號獻祖。葬建初陵。在趙州昭慶縣界。儀鳳二年五月一日追封為建昌陵。開元二十八年七月十八日。詔改為建初陵。

懿祖光皇帝諱天賜。宣皇帝長子。武德元年六月二十二日。追尊懿王。鹹亨五年八月十五日。追尊光皇帝。廟號懿祖。葬啟運陵。在趙州昭慶縣界。儀鳳二年三月一日。追封為延光陵。開元二十八年七月十八日。詔改為啟運陵。

太祖景皇帝諱虎。光皇帝第二子。武德元年六月二十二日。追尊景皇帝。廟號太祖。葬永康陵。在京兆府三原縣界。

世祖元皇帝諱昺。景皇帝第二子。武德元年六月二十二日。追尊元皇帝。廟號世祖。葬興寧陵。在京兆府鹹陽縣界。

高祖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諱淵。元皇帝第四子。母曰元貞皇后獨孤氏。隋義寧二年五月二十日。受禪於太極殿。年五十三。武德九年八月八日。傳位。稱太上皇。貞觀九年五月六日崩于大安宮垂拱前殿。年七十。其年十月庚寅。葬獻陵。在京兆府三原縣界。諡曰大武皇帝。廟號高祖。哀冊文。祕書監虞世南撰。諡冊文。闕。諡議。闕。鹹亨五年八月十五日。追尊高祖神堯皇帝。天寶八載六月十五日。加尊高祖神堯大聖皇帝。十三載二月九日。加尊高祖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年號一。盡武德九年。

宰相十六人。秦王。裴寂。劉文靜。蕭瑀。竇威。竇抗。陳叔達。楊恭仁。封德彜。裴矩。高士廉。齊王元吉。宇文士及。長孫無忌。杜如晦。房元齡。

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諱世民。高祖第二子。母曰太穆順聖皇后竇氏。隋開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午。生於武功別館。武德元年六月一日。封秦王。九年六月七日。冊為皇太子。八月九日。即位於東宮顯德殿。年二十九。貞觀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崩於翠微宮含風殿。年五十二。其年八月庚寅。葬昭陵。在京兆府醴泉縣界。諡曰文皇帝。廟號太宗。哀冊文。中書令褚遂良撰。諡冊文。闕。諡議。闕。鹹亨五年八月十五日。追尊太宗文武聖皇帝。天寶八載六月十五日。加尊太宗文武大聖皇帝。十三載二月九日。加尊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年號一。貞觀二十三年。

宰相二十九人。裴寂。蕭瑀。陳叔達。李靖。封德彜。宇文士及。長孫無忌。杜如晦。房元齡。高士廉。溫彥博。岑文本。魏徵。侯君集。楊師道。戴冑。劉洎。李世勣。張亮。馬周。褚遂良。崔仁師。楊宏禮。王珪。杜淹。楊恭仁。許敬宗。高季輔。張行成。

高宗天皇大聖大宏孝皇帝諱治。太宗第九子。母曰文德順聖皇后長孫氏。貞觀二年六月十三日。生於東宮麗正殿。五年。封晉王。十七年四月七日。冊為皇太子。二十三年六月一日。即位。年二十二。鹹亨五年八月十五日。稱天皇。宏道元年十二月四日。崩於東都貞觀殿。年五十六。文明元年八月庚寅。葬乾陵。在京兆府奉天縣界。諡曰天皇大帝。廟號高宗。哀冊文。天後武氏撰。諡冊文。闕。諡議。闕。天寶八載六月十五日。追尊高宗天皇大聖皇帝。十三載二月六日。加尊高宗天皇大聖大宏孝皇帝。年號十五。永徽七年正月七日。改為顯慶。顯慶六年二月三十日。改為龍朔。龍朔四年正月一日。改為麟德。麟德三年正月五日。改為乾封。乾封三年二月二十九日。改為總章。總章三年三月十八日。改為鹹亨。鹹亨五年八月十五日。改為上元。上元三年十一月三日。改為儀鳳。儀鳳三年四月二十二日。敕改來年正月一日為通乾元年。十二月十日敕停不行。四年六月十五日。改為調露。調露二年八月二十三日。改為永隆。永隆二年十月六日。改為開耀。開耀二年二月十三日。改為永淳。永淳二年十二月四日。改為宏道元年。

宰相四十七人。長孫無忌。褚遂良。於志寧。張行成。高季輔。李世勣。柳奭。宇文節。韓瑗。來濟。崔敦禮。李義府。許敬宗。杜正倫。辛茂將。任雅相。盧承慶。許圉師。上官儀。劉祥道。竇德元。樂彥瑋。孫處約。薑恪。陸敦信。戴至德。劉仁軌。楊武。李安期。張文瓘。趙仁本。閻立本。李敬元。郝處俊。來恆。薛元超。李義琰。高智周。張大安。裴炎。王德真。崔知溫。郭待舉。岑長倩。郭正一。魏元同。劉齊賢。

中宗孝和大聖大昭孝皇帝諱顯。高宗第七子。母曰則天順聖皇后武氏。顯慶元年十一月五日生。二年二月二日。封周王。儀鳳二年十月三日。徙封英王。改名哲。永隆元年八月二十三日。冊為皇太子。宏道元年十二月六日。即位。年二十八。嗣聖元年二月六日。改為廬陵郡王。房州安置。聖歷元年六月。遣職方員外郎徐彥伯迎于房州。聖歷元年九月十五日。冊為皇太子。依舊名顯。二年臘月二十五日。賜姓武氏。神龍元年正月二十四日。即位於通天宮端扆殿。年五十。二月五日。國號依舊稱大唐。十一月。上尊號應天皇帝。三年八月三日。加尊號應天神龍皇帝。景龍四年六月二十二日。崩於神龍殿。年五十五。景雲元年十一月己酉。葬定陵。在京兆府富平縣界。諡曰孝和皇帝。廟號中宗。哀冊文。工部侍郎徐彥伯撰。諡冊文。闕。諡議。闕。天寶八載六月。追尊中宗孝和大聖皇帝。十三載二月。加尊中宗孝和大聖大昭孝皇帝。年號三。神龍三年九月。改為景龍。景龍四年六月四日。改為唐隆元年。

宰相三十八人。劉景先。岑長倩。郭待舉。韋宏敏。安國相王。姚元之。韋安石。唐休璟。崔元暐。楊再思。張柬之。房融。韋承慶。袁恕己。桓彥範。敬暉。武三思。祝欽明。魏元忠。李懷遠。豆盧欽望。韋巨源。李嶠。於惟謙。蘇瑰。宗楚客。蕭至忠。紀處訥。張仁亶。韋嗣立。崔湜。趙彥昭。韋溫。鄭愔。張錫。裴談。岑羲。張嘉福。

睿宗元真大聖大興孝皇帝諱旦。高宗第八子。母曰則天順聖皇后武氏。龍朔二年六月一日。生於蓬萊宮含涼殿。十一月十八日。封殷王。乾封元年七月。徙封豫王。總章二年十一月十二日。徙封冀王。初名旭輪。改名輪。上元三年正月。徙封相王。永隆二年。又改封豫王。改名旦。嗣聖元年二月七日。即位。年二十二。太后臨朝。天授元年九月。降為皇嗣。仍名輪。聖歷元年。封相王。又名旦。神龍二年正月六日。立為皇太弟。辭不就。二月十四日。改封安國相王。唐隆元年六月二十四日。即位於承天門樓。年四十九。延和元年八月二十五日。傳位。開元四年五月二十日。崩於百福殿。年五十五。其年十月庚午。葬橋陵。在京兆府奉先縣界。諡曰大聖元真皇帝。廟號睿宗。哀冊文。紫微侍郎蘇頲撰。諡冊文。闕。諡議。闕。天寶八載六月。追尊睿宗元真大聖皇帝。十二載二月。加尊睿宗元真大聖大興孝皇帝。年號三。景雲二年正月十九日。改為太極。太極元年五月。改為延和元年。

宰相二十五人。平王。李嶠。蕭至忠。張仁亶。韋嗣立。趙彥昭。韋安石。蘇瑰。唐休璟。裴談。張錫。岑羲。崔湜。劉幽求。鍾紹京。李日知。薛稷。姚元之。崔日用。宋璟。郭元振。張說。竇懷貞。魏知古。陸象先。

元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諱隆基。睿宗第三子。母曰昭成順聖皇后竇氏。垂拱元年八月五日。生於東宮之別殿。以其日為千秋節。後改為天長節。三年閏正月二日。封楚王。長壽二年十二月。降封為臨淄郡王。唐隆元年六月二十一日。進封為平王。七月二十六日。冊為皇太子。延和元年七月五日。即位。年二十八。先天二年十一月。上尊號開元神武皇帝。開元二十七年二月七日。加尊號開元聖文神武皇帝。天寶元載二月十一日。又加尊號開元天寶聖文神武皇帝。七載五月十三日。又加尊號開元天寶聖文神武應道皇帝。八載閏六月五日。又加尊號開元天地大寶聖文神武應道皇帝。十二載十二月七日。又加尊號開元天地大寶聖文神武孝德證道皇帝。至德元載七月十二日。傳位。冊為太上皇帝。乾元元年正月五日。加尊號太上至道聖皇天帝。元年建巳月五日。崩於神龍殿。年七十八。廣德元年三月辛酉。葬泰陵。在京兆府奉先縣界。諡曰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廟號元宗。哀冊文。左散騎常侍王縉撰。諡冊文。闕。諡議。闕。年號三。先天二年十一月一日。改為開元。開元三十年正月一日。改為天寶。天寶十五載八月十五日。傳位。

宰相三十四人。劉幽求。韋安石。魏知古。崔湜。陸象先。竇懷貞。岑羲。蕭至忠。郭元振。張說。姚元之。盧懷慎。源乾曜。宋璟。蘇頲。張嘉貞。王晙。李元紘。杜暹。蕭嵩。宇文融。裴光庭。韓休。裴耀卿。張九齡。李林甫。牛仙客。李適之。陳希烈。楊國忠。韋見素。崔圓。房琯。崔渙。

使相八人。源乾曜。張說。王晙。張嘉貞。王琚。杜暹。蕭嵩。哥舒翰。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諱亨。元宗第三子。母曰元獻皇后楊氏。景雲三年九月三日。生於東宮之別殿。以其日為天平地成節。初名嗣昇。先天元年九月封陝王。開元十五年三月徙封忠王。改名浚。二十三年七月。改名璵。二十六年六月三日。冊為皇太子。改名紹。天寶三載。又改名亨。十五載七月十二日。即位于靈武郡。年四十六。至德三載正月五日。上尊號光天文武大聖孝感皇帝。乾元二年正月一日。加尊號乾元大聖光天文武孝感皇帝。上元二年九月二十一日。詔去乾元大聖光天文武孝感等尊號。惟稱皇帝。寶應元年四月十八日。崩於長生殿。年五十二。寶應二年三月庚午。葬於建陵。在京兆府醴泉縣界。謚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廟號肅宗。哀冊文。兵部侍郎裴士淹撰。諡冊文。闕。諡議。闕。年號五。至德三載三月五日。改為乾元。乾元三年閏四月九日。改為上元。上元二年九月二日。改為元年。以今年十一月建子為歲首。以鬥所建辰為名。至建巳月。改元寶應。後以正月為歲首。建巳月仍為四月。

宰相十六人。韋見素。崔圓。房琯。裴冕。崔渙。李麟。苗晉卿。張鎬。王璵。呂諲。李峴。第五琦。李揆。蕭華。裴遵慶。元載。

使相八人。裴冕。郭子儀。李光弼。崔渙。崔圓。張鎬。王璵。呂諲。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諱豫。肅宗長子。母曰章敬皇后吳氏。開元十四年十二月十三日。生於東都上陽宮之別殿。以其日為天興節。二十年八月二十一日。封廣平郡王。名俶。至德二年十二月十五日。進封楚王。乾元元年三月。改封成王。五月十九日。冊為皇太子。十月五日。改名豫。寶應元年四月二十一日。即位。年三十七。二年七月七日。上尊號寶應元聖文武孝皇帝。大歷十四年五月二十日。崩於紫宸之內殿。年五十四。其年十月己酉。葬元陵。在京兆府富平縣界。諡曰睿文孝武皇帝。廟號代宗。哀冊文。中書侍郎崔佑甫撰。諡冊文。闕。諡議。闕。年號三。寶應二年七月二十日。改為廣德。廣德三年正月一日。改為永泰。永泰二年十月十二日。改為大歷。

宰相十二人。雍王適。苗晉卿。裴遵慶。元載。李輔國。劉晏。李峴。王縉。杜鴻漸。裴冕。楊綰。常袞。

使相十九人。郭子儀。李光弼。僕固懷恩。李懷仙。王縉。辛雲京。杜鴻漸。崔圓。裴冕。田承嗣。朱泚。李正己。李寶臣。李忠臣。李抱玉。來瑱。馬璘。崔寧。薛嵩。

德宗神武孝文皇帝諱適。代宗長子。母曰睿真皇后沈氏。天寶元載壬戌歲四月十九日。生於長安大內之東宮。不置節名。元年建醜月。拜特進。封奉節郡王。寶應元年五月。充天下兵馬元帥。進封魯王。八月。改封雍王。十月。出鎮陝州。廣德元年。拜尚書令。元帥如故。食實封二千戶。賜鐵券。圖形淩煙閣。三年。冊為皇太子。大歷十四年五月。即位。年三十八。建中元年正月。上尊號曰聖神文武皇帝。貞元二十一年正月。崩於會寧殿。年六十四。十月。葬崇陵。在京兆府雲陽縣界。諡曰神武孝文皇帝。廟號德宗。哀冊文。刑部侍郎許孟容撰。諡冊文。闕。諡議。闕。年號三。建中盡四年。興元一年。貞元盡二十一年。

宰相三十五人。崔佑甫。常袞。李勉。楊炎。盧杞。馬燧。關播。蕭復。喬琳。劉從一。薑公輔。盧翰。李晟。張延賞。韓滉。崔造。柳渾。李泌。董晉。趙憬。陸贄。賈耽。盧邁。崔損。趙宗儒。鄭餘慶。杜佑。齊抗。高郢。鄭珣瑜。張鎰。劉滋。齊映。渾瑊。竇參。

使相二十人。郭子儀。朱泚。李寶臣。李正己。李忠臣。梁崇義。李希烈。李懷光。陳少遊。李抱真。張孝思。王武俊。劉元佑。渾瑊。李納。嚴震。田緒。劉滋。韋臯。李師古。

順宗至德宏道大聖大安孝皇帝諱誦。德宗長子。母曰昭德皇后王氏。上元二年辛醜歲正月十二日。生於長安之東內。不置節名。大歷十四年六月。封為宣王。建中元年正月。冊為皇太子。貞元二十一年正月。即位。年四十五。七月。以疾未瘳。令皇太子監國。八月。傳位。居興慶宮。稱誥。元和元年正月。上尊號曰應乾聖壽太上皇。其月十九日。崩於興慶宮之鹹寧殿。年四十六。七月。葬豐陵。諡曰至德大聖大安孝皇帝。廟號順宗。哀冊文。禮部侍郎趙宗儒撰。諡冊文。禮部侍郎崔汾撰。謚議。太常寺少卿崔樞撰。大中三年十二月。追崇尊諡曰至德宏道大聖大安孝皇帝。諡冊文。中書侍郎馬植撰。諡議。兵部尚書歸融撰。年號一。永貞一年。

宰相七人。賈耽。杜佑。鄭珣瑜。高郢。韋執誼。杜黃裳。袁滋。

使相五人。劉滋。韋臯。李師古。張茂昭。吳少誠。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諱純。順宗長子。母曰莊憲皇后王氏。大歷十三年戊午歲二月十四日。生於長安之東內。不置節名。貞元四年六月。封為廣陵郡王。開府儀同三司。名淳。二十一年四月。冊為皇太子。改名純。七月。權勾當軍國政事。永貞元年八月。即位。年二十八元和三年正月。上尊號曰睿聖文武皇帝。十四年七月。又上尊號曰元和聖文神武法天應道皇帝。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崩於大明宮之中和殿。年四十三。五月。葬景陵。在京兆府奉先縣界。諡曰聖神章武孝皇帝。廟號憲宗。哀冊文。門下侍郎令狐楚撰。諡冊文。戶部侍郎楊於陵撰。諡議。權知禮部侍郎李建撰。大中三年十二月。追崇尊諡曰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諡冊文。左僕射平章白敏中撰。諡議。兵部尚書太常卿歸融撰。年號一元和盡十五年。

宰相共二十九人。賈耽。韋執誼。杜佑。杜黃裳。袁滋。鄭餘慶。於。鄭絪。武元衡。李吉甫。韓宏。裴洎。李藩。權德輿。李絳。張宏靖。韋貫之。裴度。李逢吉。王涯。崔群。李鄘。李夷簡。皇甫鎛。程異。令狐楚。蕭俛。段文昌。崔植。

使相十一人。劉濟。李師古。張茂昭。吳少誠。王士真。田季安。高崇文。裴均。王鍔。劉總。田宏正。

穆宗睿聖文惠孝皇帝諱恆。憲宗第三子。母曰懿安皇后郭氏。貞元十一年乙亥歲七月六日。生於大明宮之別殿。不置節名。二十一年四月。封為建安郡王。名宥。元和元年八月。進封遂王。七年十月。冊為皇太子。改名恆。十五年正月。即位。年二十六。長慶元年七月。上尊號曰文武孝德皇帝。四年正月二十二日。崩於寢殿。年三十。十一月。葬光陵。在京兆府奉先縣界。諡曰睿聖文惠孝皇帝。廟號穆宗。哀冊文。右僕射平章李逢吉撰。諡冊文。中書侍郎平章事牛僧孺撰。諡議。闕。年號一。長慶四年。

宰相十四人。韓宏。裴度。李夷簡。皇甫鎛。令狐楚。張宏靖。蕭俛。段文昌。崔植。杜元穎。王播。元稹。李逢吉。牛僧孺。

使相五人。劉總。田宏正。李光顏。李愬。劉悟。

敬宗睿武昭湣孝皇帝諱湛。穆宗長子。母曰恭僖皇后王氏。元和四年己醜歲。六月九日。生於東宮之別殿。不置節名。長慶元年三月。封為鄂王。尋改為景王。二年十二月。冊為皇太子。四年正月。即位。年一十六。寶歷元年四月。上尊號曰文武大聖廣孝皇帝。二年十二月八日。中官蘇佐明等作難。帝遇害。年十八。太和元年七月。葬莊陵。在京兆府三原縣界。諡曰睿武昭湣孝皇帝。廟號敬宗。哀冊文。司空平章事裴度撰。諡冊文。右僕射竇易直撰。諡議。闕。年號一。寶歷盡二年。

宰相七人。杜元穎。王播。李逢吉。牛僧孺。李程。裴度。竇易直。

使相三人。李光顏。劉悟。烏重胤。

唐會要卷二

  帝號下

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諱昂。穆宗第二子。母曰貞獻皇后蕭氏。元和四年十月十日生。以其日為慶成節。長慶元年。封為江王。名涵。寶歷二年十二月。即位。改名昂。年十八。開成五年正月四日。崩於大明宮之太和殿。年三十二。八月。葬章陵。在京兆府富平縣界。諡曰元聖昭獻孝皇帝。廟號文宗。哀冊文。中書侍郎平章事崔鄲撰。諡冊文。中書侍郎平章事李撰。諡議。太常少卿楊敬之撰。年號二。太和盡九年。開成盡五年。

宰相二十四人。杜元穎。王播。李逢吉。牛僧孺。竇易直。裴度。韋處厚。楊嗣復。李。路隨。李宗閔。段文昌。宋申錫。李德裕。李固言。鄭覃。王涯。李訓。賈餗。舒元輿。李石。陳夷行。崔珙。崔鄲。

使相五人。烏重胤。史憲誠。王智興。李載義。劉從諫。

武宗至道昭肅孝皇帝諱炎。穆宗第五子。母曰宣懿皇后韋氏。元和九年甲午歲六月十一日。生於東宮。以其日為慶陽節。長慶元年三月封穎王。名澧。開成五年正月。立為皇太子。其年。即位。年二十七。會昌二年正月。上尊號曰仁聖文武至神大孝皇帝。五年正月。又上尊號曰仁聖文武章天成功神德明道大孝皇帝。六年三月。改名炎。其月二十三日。崩。年三十三。八月。葬端陵。在京兆府三原縣界。諡曰至道昭肅孝皇帝。諡議。禮部侍郎陳商撰。年號一。會昌盡六年。

宰相十五人。李固言。李石。楊嗣復。李。崔鄲。牛僧孺。崔珙。李德裕。陳夷行。李紳。李讓夷。崔鉉。杜悰。李回。鄭肅。

使相四人。劉從諫。王元逵。王起。何宏敬。

宣宗聖武獻文孝皇帝諱忱。憲宗第十三子。母曰孝明皇后鄭氏。元和五年庚寅六月二十三日。生於大明宮。以其日為壽昌節。長慶元年三月。封光王。名怡。會昌六年丙寅三月二十一日。武宗不豫。立皇太叔勾當軍國政事。翌日。即位。改名忱。年三十七。大中二年戊辰正月。上尊號曰聖敬文思和武光孝皇帝大中十三年己卯八月七日。崩於大明宮。年五十。大中十四年二月庚辰。葬貞陵。在京兆府雲陽縣界。諡曰聖武獻文孝皇帝。廟號宣宗。哀冊文。中書侍郎蔣伸撰。諡冊文。門下侍郎平章事夏侯孜撰。諡議。兵部侍郎鄭穎撰。咸通十三年壬申。追崇尊號曰元聖至明成武獻文睿智章仁神聰懿道大孝皇帝。年號一。大中十三年。

宰相二十三人。李讓夷。李紳。鄭肅。李回。白敏中。韋琮。崔元式。李德裕。盧商。馬植。周墀。崔龜從。任銘。魏扶。令狐綯。裴休。魏。崔慎由。鄭朗。蕭鄴。劉瑑。夏侯孜。蔣伸。

使相十一人。魏。杜悰。崔鄲。王元逵。何宏敬。王起。張仲武。崔慎由。盧耽。白敏中。鄭涯。

懿宗睿文昭聖恭惠孝皇帝諱漼。宣宗長子。母曰元昭皇后晁氏。太和七年癸醜十一月十四日。生於藩邸。以其日為延慶節。大中元年丙寅。封鄆王。名溫。大中十三年己卯八月。立為皇太子。監國。改名漼。翌日。宣宗崩。即位。年二十七。鹹通三年。壬午正月。上尊號曰睿文明聖孝德皇帝。咸通十二年辛卯正月。再上尊號曰睿文英武明德至仁大聖廣孝皇帝。鹹通十四年癸巳七月。崩於鹹寧殿。年四十一。乾符元年二月甲午。葬簡陵。在京兆府富平縣界。諡曰睿文昭聖恭惠孝皇帝。廟號懿宗。哀冊文。中書侍郎平章事崔彥昭撰。諡冊文。門下侍郎平章事王鐸撰。諡議。禮部侍郎崔沆撰。年號一。鹹通盡十四年。

宰相二十一人。令狐綯。白敏中。蕭鄴。夏侯孜。蔣伸。杜審權。杜悰。畢諴。楊收。曹確。高璩。蕭寘。徐商。路巖。於琮。韋保衡。王鐸。劉鄴。趙隱。蕭倣。崔彥昭。

使相十人。盧耽。何宏敬。張允伸。何全皞。李福。崔慎由。崔鉉。康承訓。曹確。韋宙。

僖宗惠聖恭定孝皇帝諱儇。懿宗第五子。母曰惠安皇后王氏。鹹通三年壬午五月八日。生於東內。以其日為應天節。初封普王。名儼。鹹通十四年癸巳七月。立為皇太子。改名儇。是月。懿宗崩。即位。年十二。乾符二年乙未正月。上尊號曰聖神聰睿仁哲明孝皇帝。光啟元年五月。上尊號曰至德光烈皇帝。文德元年三月。崩于武德殿。年二十七。十二月。葬靖陵。在京兆府奉天縣界。諡曰惠聖恭定孝皇帝。廟號僖宗。哀冊文。中書侍郎平章事孔緯撰。諡冊文。門下侍郎平章事韋昭度撰。諡議。右丞權知禮部侍郎柳玭撰。年號五。乾符七年。改廣明元年。廣明二年。改中和元年。中和五年。改光啟元年。光啟四年。改文德元年。

宰相二十三人。蕭倣。崔彥昭。鄭畋。盧攜。王鐸。李蔚。鄭從讜。崔沆。豆盧瑑。王徽。裴澈。蕭遘。韋昭度。鄭昌圖。杜讓能。孔緯。張濬。韋保衡。趙隱。劉鄴。裴坦。劉瞻。劉崇望。

使相六十人。王鐸。鄭從讜。高駢。李可舉。王重榮。李克用。陳敬瑄。朱玫。孫惟晟。李匡威。張均。王敬武。陳儒。鍾傅。李鋋。李茂貞。朱全忠。王處存。東方達。令狐綯。杜悰。路巖。曹確。杜審權。趙隱。李蔚。韋昭度。鄭畋。李都。崔安潛。周寶。張允伸。王鎔。劉鄴。王重盈。王行瑜。李罕之。李昌言。李昌符。齊克儉。齊克讓。楊師立。朱瑄。滿存。樂彥貞。劉巨容。諸葛爽。趙德諲。李思恭。時溥。安師儒。周岌。秦宗權。曹金正。楊守亮。楊守忠。楊守信。顧彥暉。顧彥朗。曹誠。

昭宗聖穆景文孝皇帝諱曄懿宗第七子。母曰惠安皇后王氏。鹹通八年三月二十二日。生於東內。以其日為嘉會節。十三年壬辰四月。封壽王。名傑。乾符四年丁酉。遙鎮幽州。文德元年戊申三月。立為皇太弟。監國。改名敏。翌日。即位。改名曄。年二十二大順元年庚戌正月。上尊號曰聖文睿德光武宏孝皇帝。天祐元年甲子八月。梁王密令蔣元暉等弒於東都椒殿。年三十八。葬和陵。在河南府緱縣界。諡曰聖穆景文孝皇帝。廟號昭宗。哀冊文。中書侍郎平章事柳璨撰。諡冊文。右僕射平章事裴樞撰。諡議。太常卿王溥撰。年號七。龍紀二年。改大順。大順三年。改景福。景福三年。改乾寧。乾寧五年。改光化。光化四年。改天復。天復四年。改天祐。

宰相二十五人。韋昭度。孔緯。杜讓能。張濬。劉崇望。崔昭緯。徐彥若。鄭延昌。王摶。崔胤。李磎。陸扆。孫偓。鄭綮。朱樸。崔遠。裴贄。裴樞。王溥。獨孤損。柳璨。陸希聲。蘇檢。盧光啟。韋貽範。

使相三十九人。李鋋。張全義。孫惟晟。王重盈。錢鏐。羅宏信。李罕之。雷滿。王建。趙匡凝。成汭。孫德昭。周承誨。李匡威。楊守信。張均。李磎。趙德諲。崔安潛。董彥弼。徐彥若。韋昭度。王鎔。王處直。陳敬瑄。朱瑄。時溥。王珙。杜洪。劉崇望。朱全忠。李思恭。王行瑜。李茂貞。王摶。楊守亮。楊守忠。顧彥朗。楊晟。

哀皇帝諱柷。昭宗第九子。母曰積善皇太后何氏。景福元年壬子九月三日。生於大內。以其日為乾和節。乾寧四年丁巳封輝王。名祚。天復三年癸亥二月。拜開府儀同三司。充諸道兵馬元帥。天祐元年甲子。昭宗崩。翌日。蔣元暉矯遺詔。以帝即位。改今名。年十三。天祐四年丁卯三月。禪位於梁。梁奉帝為濟陰王。遷於曹州。明年二月。遇害前刺史氐叔琮之第。年十七。葬濟陰之定陶鄉。諡曰哀皇帝。後唐明宗初就故陵置園邑。有司請諡曰昭宣光烈孝皇帝。廟號景宗。中書復奏據少帝行事。不合稱宗。存謚而已。知禮者亦以昭宣之諡非宜。年號一。盡天祐四年。

宰相六人。裴樞。獨孤損。崔遠。柳璨。張文蔚。楊涉。

使相十三人。王師範。錢鏐。韓建。張全義。王鎔。羅紹威。劉仁恭。朱全忠。王處直。李茂貞。趙德諲。王建。趙匡凝。

  雜錄

大歷十四年七月。禮儀使吏部尚書顏真卿上言。高祖至肅宗七聖。廟號尊號。文字繁多。皇帝則悉有大聖之號。皇后則盡有順聖之名。使言之者惑於今。行之者異於古。請高祖以下累聖諡號。悉取初諡為定。謹按舊制上諡號。高祖為武皇帝。太宗為文皇帝。高宗為天皇大帝。中宗為孝和皇帝。睿宗為聖真皇帝。元宗為孝明皇帝。肅宗為孝宣皇帝。其廟號如故。仍請準漢魏及國朝故事。於尚書省議定奏禦。乃令尚書省議之。時以諡號前後繁多不經。儒學之臣。思改者久矣。會真卿上奏。皆謂必克正焉。而兵部侍郎袁。官以兵達。不詳典故。乃上言。陵廟中玉冊既刊矣。不可輕改。遂罷之。曾不知陵中玉冊。實紀其初號。後雖追尊。而冊文如故。

興元元年正月。上在奉天。頒罪己之詔。讓去徽號。其後雖翦大盜。復天步。群臣屢請。終不許焉。

元和十五年四月。禮儀使奏。群臣告天。請大行皇帝諡。準禮及故事。合集中書門下禦史臺五品以上。尚書省四品以上。於南郊告天畢。議定。然後連署聞奏。

太和七年十二月。宰臣王涯等四人。上表請冊徽號。不許。至開成二年二月。因禦紫宸殿。宰相鄭覃。李固言。李石等。以請諸道節度觀察使。頻有表章。以加徽號為請。上固謙抑不允。其月自朔至晦。諸道節度觀察使請上徽號者。凡二十餘道。或再請三請者。皆報不許焉。

大中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追尊順宗憲宗諡號。初。群臣以河湟既復。請加尊號。上深執謙讓。三表不許。曰。河湟已復。繼承先志。朕欲追尊順宗憲宗諡號。以成功烈。其事如何。宰臣白敏中等對曰。臣等愚昧。思慮所不及。故遂行之。至冊日。上禦宣政殿。百僚拜訖。乃降階受玉冊于太尉。拜受訖。授禮官。將奉迎以退。上俯僂。不瞬目送使者。流涕嗚咽。俟太尉奉策出。升殿。群臣莫敢動焉。先是。中書門下奏。追尊二祖儀注。皇帝行事與差官展禮。舊記不同。禮許從宜。不必法古。臣等商量。其日皇帝于宣政殿受玉冊。遣宰相已下持節奉冊赴太廟。庶協典禮。詔可之。

天祐二年三月。起居郎蘇楷議昭宗諡號曰。皇帝禦宇。由治亂以審汙隆。宗祀配天。資諡號以定升降。故臣下君上。皆不得而私也。有司先定尊諡曰聖穆景文孝皇帝。廟號昭宗。按後漢和帝安帝順帝。緣非功德。遂改尊稱。亦允臣下之請。今郊禋有日。祫祭惟時。伏望別議新廟之稱。庶協先朝罪己之德。於是太常卿張廷範改諡曰恭靈莊閔孝皇帝。廟號襄宗。楷。禮部尚書循之子。凡劣無藝。乾寧二年。應進士登第。物論以為濫。昭宗命翰林學士陸扆。秘書監馮渥復試。黜落。不許再入舉場。楷負愧銜怨。至是與起居郎羅扆。起居舍人盧鼎連署議。楷目不知書。其文羅扆所作。蓋時政出賊臣。哀帝亦不能制之也。

  追諡皇帝

孝敬皇帝諱宏。高宗第五子。永徽四年正月封代王。顯慶元年。冊為皇太子。上元二年四月二十五日。薨於合璧宮倚雲殿。五月五日。贈諡曰孝敬皇帝。

殤皇帝重茂。中宗第四子。聖歷三年臘月。封北海郡王。神龍元年二月。改封溫王。景龍四年六月。冊為皇太子。七日。即帝位。二十四日。讓位於睿宗。降封溫王。景雲二年正月。改封襄王。集州安置。開元二年四月。薨于房州。年十七。追諡殤皇帝。

讓皇帝憲。睿宗長子。本名成器。文明元年。立為皇太子。及睿宗立。降為皇嗣。改為皇孫。後為蔡王。又為宋王。復為寧王。開元二十九年。薨。追冊讓皇帝。葬惠陵。

奉天皇帝琮。元宗長子。本名嗣直。封郯王。改名潭。又名琮。天寶十載。薨。諡靖德皇太子。肅宗元年。追冊為奉天皇帝。葬齊陵。

承天皇帝倓。肅宗第三子。本封建寧郡王。薨。寶慶初。贈封齊王。大歷三年。追封承天皇帝。葬順陵。

  雜錄

龍朔元年。孝敬命太子賓客許敬宗等。于文思殿博採古今集。摘其英詞麗句。以類相從。勒成五百卷。名曰瑤山玉彩。表上之。制賜物三萬段。總章元年二月。敕征遼軍逃亡限內不首。及更有逃亡者。身並處斬。家口沒官。孝敬上表切諫。請免其配沒。從之。其月。親釋奠司成館。因請贈顏回太子少師。曾參太子少保。制並從之。鹹亨二年。駕幸東都。太子監國。時屬大旱。關中饑乏。取廊下兵馬糧視之。見有食榆皮蓬實者。乃令家令等各給米使足。時義陽宣城二公主。以母得罪。幽於掖庭。太子見之驚惻。遽奏請出降。又請以同州沙苑地。分借貧人。詔並許之。

承天皇帝倓。既為張良娣所搆。肅宗怒而幽死、又欲搖動代宗。時代宗收復兩京。遣判官李泌入朝獻捷。從容語及倓事。泌曰。臣幼稚時。念得黃臺瓜辭。陛下聞其說乎。高宗大帝有子八。天後所生四子。自為行第。故睿宗第四。長曰孝敬皇帝宏。為太子監國。仁明孝悌。天後方圖臨朝。乃鴆殺之。立雍王賢。賢每自憂惕。知必不保全。與二弟同侍父母之側。由敢諫。乃作黃臺瓜辭。令樂工歌之。冀天後聞之哀湣。辭曰。種瓜黃臺下。瓜熟子離離。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尚自可。四摘抱蔓歸。太子賢終為天後所逐。死於黔中。陛下有今日運祚。已一摘矣。慎再摘。上愕然曰。卿安得有是言。自是奪宗之計不行。

元宗嘗與讓帝憲及岐王範等書曰。昔魏文帝詩雲。西山一何高。高處殊無極。上有兩仙童。不飲亦不食。賜我一丸藥。光輝有五色。服藥四五日。身體生羽翼。朕每思服藥而求羽翼。何如骨肉兄弟。天生之羽翼乎。夫陳思王有超代之才。堪任經國之務。絕其朝謁。卒令憂死。魏祚未終。遭司馬宣王之奪。豈神丸之效也。虞舜至聖。捨傲象之愆。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此為帝王之軌則。於今數千歲。天下歸善焉。朕未嘗不廢寢忘餐欽歎也。頃因餘暇。妙選仙經。得此神效方。古老雲。服之必驗。今分此藥。願與兄弟同保長齡。永無限極。時申王等皆先薨。唯憲獨在。上尤加恩貸。每至憲生日。必幸其宅。移時宴樂。居常無日不賜憲酒酪及異饌等。尚食總監及四方有所進獻。食稍甘。即皆分以賜之。憲奏請年終錄付史館。每年至數百紙。開元二十九年冬十月。京城寒甚。凝霜封樹。學者以為春秋雨木冰即是。亦名樹介。言其象介冑也。憲見而歎曰。此俗為樹稼者也。諺曰。樹生稼。達官怕。必有大臣當之。我其死矣。其年十一月。薨。上聞之。號呼失聲。左右莫不掩淚。

唐會要卷三

  皇后

宣皇帝皇后張氏。諡宣獻。鹹亨五年八月十五日追諡。

光皇帝皇后賈氏。諡光懿。鹹亨五年八月十五日追諡。

景皇帝皇后梁氏。諡景烈。鹹亨五年八月十五日追諡。

元皇帝皇后獨孤氏。諡元貞。武德元年六月二十二日追諡。

高祖皇后竇氏。武德元年六月二十二日。追諡穆皇后。貞觀九年五月九日。追尊太穆神皇后。天寶八載六月十五日。追尊太穆順聖皇后。

太宗皇后長孫氏。武德九年八月二十一日。立為皇后。貞觀十年五月二十六日。崩於立政殿。年三十六。諡曰文德皇后。鹹亨五年八月。追諡文德聖皇后。天寶八載六月。加尊文德順聖皇后。

高宗皇后王氏。永徽元年正月。立為皇后。六年十月十二日。廢為庶人。

天後武氏。貞觀十年。文德皇后崩。太宗聞武士女有才貌。召入宮。以為才人。時上在東宮。因入侍。悅之。太宗崩。隨嬪禦之例出家。為尼感業寺。上因忌日行香。見之。武氏泣。上亦潸然。時蕭良娣有寵。王皇后惡之。乃召入宮。潛令長髮。欲以間良娣之寵。既入宮。寵待踰於良娣。立為昭儀。良娣王皇后協心謀之。遞相譖毀。上終不納。俄誣王皇后與母柳氏求厭勝之術。昭儀所生女暴卒。又奏王皇后殺之。上遂有廢立之意。上從容言王氏無子。以風長孫無忌。無忌竟不順旨。永徽五年。中書舍人李義府。上表請廢王皇后。立昭儀。以厭眾庶之心。上悅。謂李勣曰。立昭儀之事。褚遂良固執不從。遂良既是顧命大臣。事不可。當止也。勣遂密奏曰。此是陛下家事。何須更問外人。許敬宗又言於朝曰。田舍翁積得十斛麥。尚欲換卻舊老婦。況天子富有四海。立一皇后。有何不可。關諸人何事。妄生異議。上意乃定。遂立為皇后。顯慶五年十月已後。上苦風眩。表奏時令皇后詳決。自此參預朝政。幾三十年。當時畏威。稱為二聖。鹹亨五年八月十五日。稱天後。宏道元年十二月。高宗崩。十二月。皇太子即位。尊為皇太后。臨朝攝政。載初元年九月九日。即位。改國號稱周。賜帝姓武氏。神龍元年正月二十三日。傳位於中宗。二十六日。徙居上陽宮。二十七日。上尊號則天大聖皇帝。十二月二十六日。崩於洛陽仙居殿。年八十一。諡曰大聖則天皇後。國子司業崔融為哀冊文。二年五月二十八日。祔葬乾陵。唐隆元年七月七日。依舊為天後。景雲元年十月十八日。改為大聖天後。延和元年六月十七日。又改為天後聖帝。八月五日。改為聖後。開元四年十二月。改為則天後,天寶八載六月十五日。追尊則天順聖皇后。年號二十。嗣聖二年二月七日。改為文明。文明元年九月五日。改為光宅。光宅二年正月一日。改為垂拱。垂拱五年正月一日。改為永昌。永昌五年十一月一日。改為載初。載初元年九月九日稱周。改為天授。天授三年四月四日。改為如意。如意元年九月九日。改為長壽。長壽三年五月十日。改為延載。延載二年三月一日。改為證聖。證聖元年九月二十九日。改為天冊萬歲。天冊萬歲二年臘月。改為萬歲登封。萬歲登封元年四月一日。改為萬歲通天。萬歲通天二年九月九日。改為神功。神功二年正月一日。改為聖歷。聖歷三年五月五日。改為久視。久視二年正月五日。改為大足。大足元年十月二十三日。改為長安。長安五年正月一日。改為神龍。

宰相七十八人。劉仁軌。薛元超。郭正一。姚元崇。裴炎。袁恕己。敬暉。岑長倩。郭待舉。魏元同。劉齊賢。韋宏敏。桓彥範。王德真。劉褘之。武承嗣。騫味道。崔。李景諶。韋方質。沈君諒。裴居道。韋思謙。蘇良嗣。韋待價。張光輔。王本立。範履冰。邢文偉。武攸寧。傅遊藝。史務滋。宗秦客。格輔元。樂思誨。任知古。歐陽通。裴行本。狄仁傑。楊執柔。李遊道。袁智宏。崔神基。崔元綜。李昭德。姚。李元素。王璿。婁師德。韋巨源。陸元方。豆盧欽望。蘇味道。王孝傑。武什方。楊再思。杜景佺。周允元。孫元亨。李道廣。王方慶。王及善。宗楚客。武三思。吉頊。李嶠。張錫。韋安石。李懷遠。顧琮。李迥秀。朱敬則。唐休璟。韋嗣立。崔元暐。張柬之。房融。韋承慶。

中宗皇后趙氏。天寶八載六月十五日。追尊和思皇后。皇后初為英王妃。母常樂公主得罪。妃坐廢。幽死於內侍省。中宗崩。將葬於定陵。莫知瘞所。將行招魂附葬之禮。太常博士彭景直曰。招魂葬禮非古。不可備棺槨置轀輬。宜據漢書郊祀志。葬黃帝衣冠於橋山。遂以皇后褘衣。於陵所寢宮招魂。置衣魂轝。乙太牢告祭。遷衣於寢宮禦榻之右。覆以夷衾焉。

皇后韋氏。神龍元年二月十二日。立為皇后。十一月二日。尊為順天皇後。三年八月十五日。加順天翊聖皇后。唐隆元年六月二十日。降為庶人。初。神龍元年十二月。侍中桓彥範上表曰。昔孔子論詩。關雎為始。言後妃者。人倫之本。理亂之端也。故英皇降而虞道興。任姒歸而周宗盛。桀奔南巢。禍階妹喜。魯桓滅國。惑以齊媛。伏見陛下每臨朝聽政。皇后必施帷幔。坐於殿上。得聞政事。臣歷選列辟。詳求往代。帝王有與婦人謀及政者。莫不破國亡身。傾輈繼路。且以陰乘陽。違天也。以婦淩夫。違人也。違天不祥。違人不義。由是古人譬以牝雞司晨。惟家之索。易曰。攸遂。在中饋。言婦人不得預於國政也。伏願鑒古人之言。察古人之意。上以社稷為重。下以蒼生為念。宜令皇后無往正殿。幹及外朝。專在中宮。聿修陰教。則坤儀式固。鼎命維新。

睿宗皇后劉氏。唐隆元年六月二十八日。贈皇后。景雲元年二月二十三日。追諡肅明皇后。天寶八載六月十五日。追尊肅明順聖皇后。

皇后竇氏。唐隆元年贈皇后。景雲二年。追諡昭成皇后。天寶八載。追尊昭成順聖皇后。贈諡日月。並與肅明皇后同。

元宗皇后王氏。長壽二年。納為妃。先天元年八月二十日。立為皇后。開元十二年二月二十一日。廢為庶人。

皇后楊氏。至德二年六月二十四日。追尊皇后。諡曰元獻。立廟於太廟之西。四時薦享。皆準太廟一室之儀。至寶應二年四月。遷神主於太廟。祔元宗室。

皇后武氏。恆安王攸止女。攸止卒後。後尚幼。隨例入宮。及王皇后廢。賜號惠妃。宮中禮秩。一同皇后。開元二十五年十二月七日。薨。年四十。贈皇后。諡曰貞順。仍立廟於京師昊天觀之角。乾元之後。享祀仍停。初。十四年四月。侍禦吏潘好禮。聞上欲以惠妃為皇后。進疏諫曰。臣嘗聞禮記曰。父母之讎。不共戴天。公羊傳曰。子不復父讎。不子也。昔齊襄公復九世之讎。丁蘭報木母之恩。春秋美其義。漢史稱其孝。陛下既不以齊襄為法。丁蘭為戒。豈得欲以武氏為國母。當何以見天下之人乎。不亦取笑於天下乎。非止虧損禮經。實恐污辱名教。又惠妃再從叔三思。從父延秀等。並幹亂朝綱。遞窺神器。豺狼同穴。梟獍同林。至如惡木垂陰。志士不息。盜泉飛液。正夫莫飲。良有旨哉。且匹夫匹婦。欲結夫妻者。尚相揀擇。況陛下是累聖之貴。天子之尊乎。伏願陛下詳察古今。鑒戒成敗。慎擇華族之女。必在禮義之家。稱神祇之心。允億兆之望。為國大計。其在於茲。且惠妃本是左右執巾櫛者也。不當參立之。故春秋書宋人夏父之會。無以妾為夫人。齊桓公誓命於葵邱。亦曰無以妾為妻。此則夫子恐開窺競之端。深明嫡庶之別。又漢成帝欲立趙氏為皇后。劉輔極言。漢桓帝欲立薄氏於中宮。李雲切諫。又見人間盛言。尚書左丞相張說。自被停知政事之後。每諂附惠妃。誘蕩上心。欲取立後之功。更圖入相之計。伏願杜之於將漸。不可悔之于已成。且太子本非惠妃所生。惠妃復自有子。若惠妃一登宸極。則儲位實恐不安。皇太子既守器承祧。為萬國之主本。何可輕易。輒有搖動。古人所以見其漸者。良以是也。昔漢高祖以戚夫人之故。將易太子之位。時有商山四皓。雖不食漢庭之祿。尚能輔翼太子。況臣愚昧。職參憲府。慷慨關心。感激懷憤。陛下留神省察。

 蘇冕駁曰。此表非潘好禮所作。且好禮先天元年為侍禦史。開元十二年為溫州刺史。致仕。表是十四年獻。而雲職參憲府。若題年恐錯。即武惠妃先天元年始年十四。王皇后有寵未衰。張說又未為右丞相。竟未知此表是誰獻之。

肅宗皇后吳氏。寶應元年五月十九日。追尊皇后。諡曰章敬。

皇后張氏。至德二年十二月十五日。良娣張氏冊為淑妃。乾元元年三月六日。立為皇后。寶應元年。有罪幽死別所。

代宗皇后獨孤氏。大歷十年。追尊曰貞懿皇后。十月十六日忌。皇后沈氏。開元末。選入宮。天寶末。以胡寇犯闕。元宗西狩棄妃。故為賊所得。拘於東都之掖庭。代宗收東都。見之。留宮中。及史思明再犯河洛。遂失所在。十餘年求之不得。至德宗即位。建中元年八月。追尊為皇太后。遂以睦王述為奉迎皇太后使。工部尚書喬琳為副。昇平公主宜備起居。候知行在。即嚴扈法駕奉迎。至二年二月。群臣以皇太后問至。稱賀。既而謬焉。四方詐稱太后者數四。至貞元元年九月。禮儀使奏太皇太后沈氏。厭代登真。於今二十有七年。大行皇帝至孝惟深。哀思罔極。建中初。已發明詔。舟車所至。靡不週遍。歲月滋深。迎訪理絕。謹按晉庾蔚之議雲。尋求三年之外。又俟中壽而服之。今參詳禮經。博稽故事。伏請以大行皇帝啟攢宮日。百官舉哀於肅章門內之正殿。先令有司造褘衣一副。發哀日。令內官以褘衣置於幄座。自後令宮人朝夕上食。先告元陵。次告宗廟。上太皇太后諡冊。次造神主。擇日祔代宗廟。其褘衣。備法駕奉遷於元陵祠殿。置於代宗皇帝袞衣之右。便以今年十一月二日發哀為忌。追冊曰睿真皇后。從之。

德宗皇后王氏。貞元二年十一月。冊為皇后。其月二十一日忌。三年正月。上尊諡曰昭德皇后。其諡冊文初令兵部侍郎李紓撰。上以紓謂皇后為大行皇后。非也。詔學士吳通元為之。通元又雲咨後王氏。亦非也。按貞觀中岑文本撰文德皇后諡冊文曰。皇后長孫氏。斯得之矣。其年二月。皇后發引。梓宮進辭太廟於永安門。升轀輬車於安福門。從陰陽之吉也。三月。以皇后廟樂章九首付有司。令議廟舞之號。禮官請號坤元之舞。從之。其樂章初令宰臣張延賞柳渾等撰。及進。留中不下。又命翰林學士吳通元為之。時上務簡約。不立廟。令於陵所祠殿奉安神主。三年正月十八日。太常博士李吉甫奏曰。準國朝故事。昭成皇后。肅明皇后。元獻皇后。並置別廟。若於大行皇帝陵所祠殿奉安神主。禮經典故。檢討無文。伏以元獻皇后。廟在太社之西。今請修葺。以為大行皇后別廟。敕旨。宜依。仍付所司。至三年二月二十七日。翰林待詔楊季炎等奏。奉進止。宜於兩儀殿虞祭畢。擇日祔廟。準經勘擇。用三月十八日一時。兩儀靈座。便請除之。詔下太常。詳求典故。太常卿董晉。與博士李吉甫張薦等奏曰。伏惟古禮。合用今年七月卒哭祔廟。國朝故事。高祖六月而葬。睿宗十月而葬。並葬訖便卒哭。祔廟。聖朝典故。伏請遵仍。令所司於今月十八日已前擇卒哭位。哭訖。以十八日祔廟。制曰。可。

順宗皇后王氏。貞元元年八月。冊為太上皇後。元和元年五月。冊為皇太后。十一年三月四日忌。憲宗皇后郭氏。元和十五年閏正月。冊為皇太后。大中二年五月二十一日忌。其年七月。上尊諡曰懿安皇太后。

皇后鄭氏。會昌六年四月。上尊號曰皇太后。大中元年。上尊號曰孝明皇太后。

穆宗皇后王氏。長慶四年二月。冊為皇太后。會昌四年正月十二日忌。五年四月。上尊諡曰恭僖皇太后。皇后蕭氏。寶歷三年三月。冊為皇太后。大中元年四月十五日忌。其年八月。上尊諡曰貞獻皇太后。

穆宗皇后韋氏。會昌時。追冊為皇太后。諡曰宣懿。武宗母也。

敬宗皇后。史闕。文宗皇后。史闕。武宗皇后鄭氏。

宣宗皇后晁氏。大中十三年九月。上尊諡曰元昭皇太后。

懿宗皇后王氏。鹹通十四年八月。冊為惠安太后。文德元年四月。上尊諡曰恭獻皇太后。

僖宗皇后。史闕。

昭宗皇后何氏。光化元年四月冊為皇后。天祐元年冊為皇太后。居積善宮。天祐二年十二月。為梁王密遣人所害。

  雜錄

開元四年正月。大理少卿李衢奏。奉進止。令修皇后譜牒事。伏請降明敕。奉敕。宜依。仍令戶部量事供其紙筆。貞元二年十二月。有司以皇后在殯。請禁公私聲樂。詔曰。大行皇后喪。庶民之間。並已除服。緣情制禮。須使合宜。其太常權停教習。京城及諸府。任舉樂音。

三年正月。詔中書門下兩省及常參官。各宜撰大行皇后挽歌詞三首。其月。詔內外諸親。設祭於大行皇后。並不假飾花果。已後公私集會。並宜準此。初。皇后母郕國夫人鄭氏等。請設祭。可之。自是宗室諸親。及李晟渾瑊。神策六軍大將。皆請設祭。自啟攢宮後。日有數祭。至於將遷座乃止。

元和十一年三月。順宗皇后王氏。崩於南內之鹹寧殿。諡曰莊憲。初。太常少卿韋纁進諡議。公卿署定。欲告天地宗廟。禮院奏議曰。謹按曾子問。賤不誄貴。幼不誄長。禮也。古者天子稱天以誄之。皇后之諡。則讀於廟。江都集禮引白虎通曰。皇后何所諡之。諡之於廟。又曰。皇后無外事。無為於郊。傳曰。故雖天子。必有尊也。準禮。賤不得誄貴。子不得爵母。所以必諡於廟者。諡宜受成於宗廟。故天子諡成于郊。皇后諡成于廟。今請準禮。集百官連署諡狀訖。讀於太廟。然後上諡於兩儀殿。既符故事。允合禮經。從之。其年四月。西川節度使李儀簡。遣使往南詔告皇太后哀。凡天子之喪。嗣天子以卿大夫告於四夷。太后皇后之喪。則方鎮告之。故事也。時以太后崩。不聽政。欲準故事。塚宰以總百官。宰相禮儀使裴度獻議曰。塚宰是殷周六官之首。既掌邦禮。實統百司。故王者諒陰。百官權聽之制。後代設官。既無此號。不可虛設。且國朝故事。或置或否。古今異制。不必因循。其諸司公事。望請中書門下處分。從之。其年七月。禮儀使奏。自秦漢以來。天子之後稱皇后。母稱皇太后。祖母稱太皇太后。加太字者。所以加尊稱也。國朝典禮。皆稱舊制。開元六年正月。太常奏。昭成皇太后諡號。已牒禮部。禮部乙太字非之。太常報曰。入廟稱後。義係於夫。在朝稱太后。義係於子。並載在史策。垂之不朽。今百司文牒及奏狀。參詳典故。恐不合除太字。如諡冊入陵。神主入廟。即當去之。奏可。十五年五月。莊憲皇太后弟故左金吾衛大將軍王用妻胡氏進狀雲。請用姑莊憲皇太后蔭。補千牛。申中書門下。稱准格無條。伏見貞元中。沈翬用姑睿真皇太后蔭。元和中妾弟二男浩。亦用皇太后蔭。伏乞天恩允妾所奏。可之。仍入格令。

天祐元年九月。冊昭宗皇后何氏為皇太后。中書門下奏請太后宮請以積善為名。從之。

  內職

舊制。皇后之下有貴妃。淑妃。德妃。賢妃。各一人。為夫人。正一品。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各一人。為九嬪。正二品。婕妤九人。正三品。美人九人。正四品。才人九人。正五品。寶林二十七人。正六品。禦女二十七人。正七品。采女二十七人。正八品。以備周禮六宮之數。其外又有尚宮。尚儀。尚服。尚食。尚寢。尚功。分掌宮中服禦藥膳之事。宮正糾愆失。彤史紀功書過。龍朔二年。改易官名。置贊德二人。正一品。以代夫人。宣儀四人。正二品。以代九嬪。承閨五人。正四品。以代美人。承旨五人。正五品。以代才人。衛僊六人。正六品。以代寶林。供奉八人。正七品。以代禦女。侍櫛二十人。正八品。以代采女。又置侍巾三十人。正九品。鹹亨二年。復舊。高祖太宗黜隋之亂政。未下車而大放宮女。正位配尊。惟其舊德。宮閫之職。備員而已。所謂刑於內以正乎外。及高宗永徽之後。政出宮中。公卿大夫。罔不憚服。其取威也多。山陵未畢。而塚嗣再廢。遂闕翦王室。改立宗社。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漸矣。及中宗追王韋氏。崇寵三思。使以先朝故事尊誘之。於是慶雲之瑞。宣於朝廷。桑女之歌。布於天下。防閑之道大壞。亂逆之謀預召矣。卒以禍敗。為後王誡。元宗即位。大加懲革。內外有別。家道正矣。

懿宗淑妃郭氏。生同昌公主。帝在藩邸。常經重疾。妃侍醫藥。見黃龍出入臥內。既間。妃以異告。帝曰。慎勿言之。貴必不相忘。婕妤崔氏。王氏。此條原本有闕。

  雜錄

貞觀十三年二月二十五日。尚書八座議曰。謹按王者正位。作為人極。朝有公卿之列。室有嬪禦之序。內政修而家理。外教和而國安。爰自周代。洎乎漢室。名號損益。時或不同。然皆寤寐賢才。博採淑令。非唯德洽宮壼。抑亦慶流邦國。近代以降。情溺私寵。掖庭之選。有乖故實。或微賤之族。禮訓蔑聞。或刑戮之家。怨憤充積。而濫吹名級。入侍宮闈。即事而言。竊未為得。臣等伏請。今日以後。後宮及東宮內職員有闕者。皆選有才行充之。若內無其人。則旁求於外。采擇良家。以禮聘納。

永徽六年十月。武後未立。上特號為宸妃。侍中韓瑗。中書令來濟奏言。帝王嬪妃。自有恆數。今若別立妃號。臣等竊以為不可。乃止。

貞元六年七月九日。太常卿崔縱奏。謹按司封令及六典。王母為太妃。高祖宇文昭儀生韓王元嘉。後為韓國太妃。太宗燕妃生越王貞。後為越國太妃。今諸王母未有封號。請遵典故。其月。吏部郎中柳冕署狀。稱歷代故事及六典。無公主母稱號。臣謹約文比義。公主母既因公主而貴。伏請降於王母一等。命為太儀。各以公主本封。加太儀之上。旨依。

元和四年。德宗皇帝妃韋氏卒。廢朝三日。妃祖濯。尚中宗女定安公主。官至衛尉少卿。父會昌中為義王駙馬。妃少入宮。性敏順。善於承奉。德宗重之。遂冊為妃。六宮服其德。崇陵復土畢。於園寢終三年之制。至是卒。

尚宮宋氏葬。奉敕令所司供鹵簿。準故事。只合給儀仗。詔以鼓吹賜之。宋氏姊妹五人。皆有文學。貞元中。澤潞節度使李抱真。貢至闕下。德宗召入宮試。兼問經史文義。深加賞歎。自後皇太子及諸王公主等。多從受學。姊妹中。尚宮尤通達人事。自憲宗穆宗。呼為先生。其名實根本。具在憲宗實錄。寶歷元年。贈梁國夫人。其年七月。敕殿中。上奉禦郭環曾祖故陳州刺史崇。可封工部尚書。曾祖母唐氏。可贈晉昌郡夫人。祖母李氏。可贈隴西郡夫人。父右威衛將軍義。可贈禮部尚書。以環妹才人有寵故也。未為妃後。一旦褒贈。榮及祖禰。前例無之。

天祐二年九月六日。內出宣旨。乳母楊氏可賜號昭儀。乳母王氏。可封郡夫人。第二乳母先帝已封郡夫人。可準楊氏例改封。中書奏議。言乳母古無封夫人賜內職之例。近代因循。殊乖典故。昔漢順帝以乳母宋氏為山陽君。安帝乳母王聖為野王君。當時朝議。猶或非之。惟中宗封乳母于氏為平恩郡夫人。尚食高氏為蓨國夫人。今國祚中興。禮儀革舊。臣等商量。楊氏望賜號安聖君。王氏福聖君。第二王氏康聖君。從之。

其年十二月。敕宮嬪女職。本備內任。近年以來。稍失禮儀。今後每遇延英坐朝日。只令小黃門祇候引從。宮人不得擅出內。

  出宮人

武德九年八月十八日。詔王者內職。取象天官。上備列宿之序。下供埽除之役。肇自古昔。具有節文。末代奢淫。搜算無度。朕顧省宮掖。其數實多。憫茲深閉。久離親族。一時減省。各從娶聘。自是中宮前後所出。計三千餘人。貞觀二年春三月。中書舍人李百藥上封事曰。自陛下受命已來。詔示天下。薄賦輕徭。恤刑慎獄。躬行節儉。減損服禦。雖堯舜德音。無以過此。然陰氣鬱積。亦恐是旱之咎徵。往年雖出宮人。未為盡善。竊聞大安宮及掖庭內。無用宮人。動有數萬。衣食之費。固自倍多。幽閉之冤。足感和氣。亢陽為害。亦或由茲。至七月三日。上謂侍臣曰。婦人幽閉深宮。情實可湣。隋氏末年。求采無已。此皆竭人財力。朕所弗取。且灑埽之餘。更何所用。今將出之。任求伉儷。非獨以省費息人。亦各得遂其性。於是命尚書左丞戴冑。給事中杜正倫等。於掖庭宮西門簡出之。開元二年八月十日詔曰。古者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禦女。以備內職焉。朕恭膺大寶。頗修舊號。而六宮曠位。未副於周禮。八月算人。不行於漢法。至於薑後進諫。永巷脫簪。袁盎有言。上林引席。此則朕之所慕。未曾忘也。頃者。人頗喧譁。聞於道路。以為朕求聲色。選備掖庭。豈餘志之未孚。何斯言之妄作。往緣太平公主取人入宮。朕以事雖順從。未能拒抑。見不賢莫若自省。欲止謗莫若自修。改而更張。損之可也。妃嬪已下。朕當揀擇。使還其家。宜令所司將車牛。今月十二日。赴崇明門待進止。

大歷十四年五月。出宮人百餘人。

貞元二十一年三月。出後宮人三百人。其月。又出後宮及教坊女妓六百人。聽其親戚迎於九僊門。百姓莫不叫呼大喜。

元和八年六月。出宮人二百車。任其嫁配。十年十二月。出宮人七十二人。

長慶四年二月。敕先在掖庭宮人。及逆人家口。並配內園者。並放出外。任其所適。其月敕文。宮中老年及殘疾不任使役。並有父母者。並委所司。選擇放出。

寶歷二年十二月。敕在內宮女。宜放三千人。願嫁及歸近親。並從所便。不須尋問。

開成三年二月。文宗以旱出宮人劉好奴等五百餘人。送兩街寺觀。任歸親戚。翌日。因紫宸對。宰相李曰。陛下放宮女數多。德邁千古。漢制八月算人。晉武平吳。亦多採擇。仲尼所謂未見好德如好色者。宰相鄭覃曰。昔晉武以採擇之失。中原化為左衽。千古可為殷鑒矣。

唐會要卷四

  儲君

太子建成。高祖長子。武德元年六月七日。冊為皇太子。九年六月四日。伏法。追封息王。初。武德元年六月。萬年縣法曹孫伏伽上疏諫曰。臣聞性相近而習相遠。以其所好相染故也。皇太子及諸王等左右群僚。不可不擇而任之。但是無德義之人。家門不能邕睦。及好奢華馳騁。嫚遊聲色。不得使親而近之。臣歷觀往古。下覽近代。至於子孫不孝。兄弟離間。莫不為左右亂之。願陛下選賢才以為皇太子僚友。如此則克隆磐石。永固維城矣。

中山王承乾。太宗長子。武德三年六月。封恆山郡王。五年八月。徙封中山郡王。九年十月。立為皇太子。貞觀十七年四月六日。廢為庶人。居黔州。十八年十二月二日。薨。開元二十四年。追封恆山郡王。諡曰湣。初。貞觀十三年。黃門侍郎劉洎上疏曰。太子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未常識憂懼。無由曉風俗。雖復神機不測。天縱生知。而開物成務。終由外獎。是故周儲上哲。思望奭而加裕。漢惠深仁。引綺園而昭德。原夫太子。宗祧是繫。善惡之際。興亡斯在。苟不勤始。將悔於終。故晁錯上書。令先通政術。賈誼獻策。務前知禮樂。臣今不曲陳故事。請以聖德言之。陛下多才多藝允武允文。尚且雖休勿休。日慎一日。求異聞于振古。勞叡思於當年。乙夜觀書。事高漢帝。馬上披卷。勤過魏後。陛下自勵如此。而令太子優遊。臣所未喻一也。如蹔屏機務。即寓目雕蟲。屈宋不足以升堂。鍾張何階於入室。陛下好古如此。而令太子悠然靜處。不尋篇翰。臣所未喻二也。備該眾妙。獨秀寰中。猶晦天聰。俯詢凡議。聽朝之隙。引見群臣。降以溫顏。訪以今古。陛下自行如此。而令太子久入趨侍。不接正人。臣所未喻三也。若謂無益。則何事勞神。若謂有成。則宜申貽厥。蔑而不急。未見其可。上遂敕劉洎。令與岑文本馬周。遞日往東宮。與太子談論。十六年二月。諫議大夫褚遂良諫曰。昔聖人制禮。尊嫡卑庶。謂之儲君。道亞霄極。其為崇重。用物不計泉貨財帛。與王者共之。庶子體卑。不得為例。所以塞嫌疑之漸。除禍亂之源。而先王必本人情。然後制法。知有國家。必有嫡庶。然庶子雖愛。不得超越嫡子。正禮特須尊崇。如當親者疏。當尊者卑。則佞巧之奸。承機而動。私恩害公。或至亂國。臣伏見東宮料物。歲得四萬段。付市貨賣。凡值一萬一千貫文。魏王支別。封及廩物。一年幾值一萬六千貫文。是儲君料物。翻少藩王。朝野聞見。以為非是。昔漢明帝披輿地圖。等諸國戶口。令諸子租歲。不過二千萬。明德馬後為言。亦不偏得。此則防其嗜欲。節其驕恣。伏願陛下頗擇漢法。宏此無偏。儲君之用。微附古昔。則天下幸甚。因詔曰。儲貳不會。自古常式。近代以來。多為節限。求之故寔。深非事宜。自今皇太子出用庫物。所司勿為限制。至其年八月十四日。上謂侍臣曰。當今國家。何事最急。各為我言之。右僕射高士廉曰。養百姓最急。黃門侍郎劉洎曰。撫四夷最急。中書侍郎岑文本曰。行禮義最急。諫議大夫褚遂良曰。當今四方仰德。誰敢為非。但太子諸王。須有定分。陛下宜為萬代法。以遺子孫。上曰。此言是也。朕年將五十。已覺衰怠。既以長子守器東宮。弟及庶子。數將五十。心常憂慮。頗在此耳。但自古嫡庶。無良佐何嘗不傾敗家國。公等為朕搜訪賢德。以輔儲君。爰及諸王。鹹求正士。且事人歲久。則分義情深。非意窺覬。多由此作。於是限王府官寮。不得過四考。十七年三月。左屯衛中郎將李安儼上表。言皇太子及諸王。陛下處置。未為得所。太子國之本也。伏願深思遠慮。以安天下之情。上曰。我識卿意。我兒雖患腳。猶是長嫡。豈可舍嫡立庶乎。

燕王忠。高宗長子。貞觀二十年八月。封陳王。永徽三年七月。冊為皇太子。六年十一月。武後既立。禮部尚書許敬宗奏曰。臣聞元儲以貴。立嫡之義尤彰。罔敢同名。正本之文愈顯。既而皇后生子。合處少陽。出自塗山。是為吾君之胤。夙嫺胎教。宜展問豎之心。乃復為孽奪宗。降居藩邸。臣以愚誠。竊所未喻。且今之守器。素非皇嫡。永徽爰始。國本未生。權引彗星。越升明兩。近者元妃載誕。正胤降神。重光日融。爝火宜息。安可以濫茲皇統。叨據大器。國有諍臣。孰逃其責。竊惟息姑克讓。可以思齊。劉彊守藩。宜遵往軌。追蹤太伯。不亦可乎。踵武延陵。固當安矣。寧可反植枝幹。久易位于天庭。倒襲衣裳。使違方於震位。蠢爾黎庶。雲誰繫心。垂裕後昆。將何播美。且父子之際。人所難言。事或犯鱗。必嬰嚴憲。伏自思忖。荷眄前朝。引於陋巷之中。申以後車之禮。雲臺畫像。十有八人。三紀於茲。惟臣僅在。常思勉力。少報鴻恩。今茲塚嗣執珪。下支當璧。孟侯淪屈。大典未申。臣既分職文昌。典司嘉禮。位陪宗伯。不敢曠官。效命之秋。宜在茲日。及召見。上曰。卿朕之伯夷。立嫡之義。在禮何如。對曰。正國本則萬事理。皇太子國之本也。本猶未正。萬國無以繫心。東宮者。所出本微。今知國家已有正嫡。必不自安。竊位而懷疑。恐非宗廟之福也。願陛下熟計之。上曰。忠已自讓。對曰。能為太伯。願速從之。顯慶元年正月六日。降為梁王。官寮皆懼罪亡匿。無敢見者。太子右庶子李安仁。獨候忠泣涕。拜辭而去。時論美之。

章懷太子賢。高宗第六子。永徽六年正月。封潞王。龍朔元年九月二十日。改封沛王。鹹亨二年五月十三日。敕尚書省與奪事。及須商量拜奏事等文案。並取沛王賢通判。其應補擬官。及廢置州縣。並兵馬刑法等事。不在判限。三年九月。改名德。徙封雍王。上元二年六月三日。改名賢。冊為皇太子。調露二年八月二十日。廢為庶人。唐隆元年七月七日。追贈太子。諡曰章懷。賢初封潞王。為幽州都督。始出閣。容止端雅。高宗深所歎賞。謂司空李勣曰。此兒已讀得尚書禮記。誦古詩賦復千餘篇。暫經領覽。遂即不忘。我曾遣誦論語。至賢賢易色。遂再三覆誦。我問何為如此。乃雲性愛此言。及為皇太子。令監國。處分明審。為時所稱。儀鳳中。手敕褒美。賢又令右庶子張大安等。注範曄後漢書。表上之。賜物三萬段。仍以其書付秘閣。時正議大夫崇儼。以符劾之術為則天任使。密稱英王狀類太宗。又宮人潛議雲。賢是後姊韓國夫人所生。賢亦自疑懼。則天又常撰少陽政範。及孝子傳以賜之。仍數作書以責讓。及崇儼為盜所殺。則天疑賢所為。又使人發其陰事。詔中書侍郎薛元超。黃門侍郎裴炎。禦史大夫高智周。與法官推鞫之。於東宮馬坊搜得皁甲數百領。乃廢為庶人。幽於別所。

節湣太子重俊。中宗第三子。聖歷元年臘月。封義興郡王。神龍元年二月十九日。徙封衛王。二年七月五日。冊為皇太子。三年七月五日。兵敗自殺。唐隆元年六月二十五日。贈太子。景雲元年七月。諡節湣。十一月。陪葬定陵。廢太子瑛。元宗第二子。本名嗣謙。景雲元年九月二日。封真定郡王。先天元年八月十一日。進封郢王。開元三年正月十七日。冊為皇太子。十三年三月十日。改名鴻。二十三年七月。改名瑛。二十五年四月二十二日。廢為庶人。初。二十三年。將廢太子。謀於宰臣。張九齡曰。太子天下之本也。動之則搖人心。且太子之在東宮。未聞大惡。臣聞父子之道。天性也。有過父恕而掩之。無宜廢絕。且其狀未著。恐外人窺之。傷陛下慈父之道。寶應元年五月十九日。敕宜復舊封皇太子。初。瑛母趙麗妃。有才貌。善歌舞。元宗在潞州。甚寵遇。及武惠妃寵幸。麗妃恩顧漸薄。時鄂王瑤母皇甫德儀。光王琚母劉才人。皆元宗在臨淄邸得幸。及惠妃承恩。鄂光之母。亦漸疏薄。於是瑛與鄂光。自謂母氏失職。常有怨望。遂為李林甫及駙馬楊洄所誣。元宗震怒。並廢為庶人。俄又賜死。天下冤之。後惠妃屢見三庶人為祟。

惠昭太子寧。憲宗長子。元和元年八月。封為鄧王。四年閏二月。立為皇太子。六年十二月薨。諡曰惠昭。莊恪太子永。文宗長子。太和四年正月。封魯王。六年十月。立為皇太子。開成三年十月薨。諡曰莊恪皇太子裕。昭宗長子。大順二年六月二十八日。封德王。乾寧四年二月十四日。冊為皇太子。天祐元年薨。

  雜錄

貞觀十六年六月。苑西守監穆裕。農囿不脩。太宗怒甚。命於朝堂斬之。侍臣戰慄。莫敢進言。太子承乾諫曰。人者有生最靈。一死不可復活。命即斬之。理恐未盡。請付法司推鞫。太宗意解。即笞而釋之。長孫無忌進曰。陛下發天威之怒。太子犯顏進諫。斯誠四海之福。太宗曰。自朕禦天下。虛心正人。即有魏徵。朝夕納諫。自徵雲亡。劉洎繼之。太子幼在朕前。每見規諫者。常心悅之。染以成性。故有今日之諫耳。

十七年閏六月。詔曰。皇太子地惟儲副。寄深監撫。兼統禁旅。是允舊章。宜知左右屯營兵馬事。大將已下。並受處分。十九年。高士廉劉洎等。表稱皇太子與百官書疏。先無禮式。請詳定其儀。詔曰。皇太子地在震方。禮絕群後。而令書法式。未著彜章。近代以來。例皆明白。謙過逼下。書依眾庶。無以別貴賤之差。將何顯尊卑之序。理非通允。宜有更張。凡處分論事之書。皇太子並宜畫令。左右庶子以下署名。宣奉行書按畫日。其餘與諸親及師傅等書。不在此限。二十年。太宗於寢殿側。置一院。令太子居之。絕不遣往東宮。門下侍郎兼太子賓客褚遂良上疏諫曰。臣聞周家問安。三至必退。漢儲視膳。五日乃來。禮曰。男子十年出就外傅。出宿於外。學書計。然則古之達者。豈無私愛。欲使成立。凡人尚猶如此。況君之世子乎。且朋友不可以深交。深交必有怨。父子不可以滯愛。滯愛或生愆。伏願遠覽殷周。近遵漢魏。常許旬日半月。遣還宮。專學藝以潤身。布芳聲於天下。則微臣雖死之日。如生之年。太宗從之。長安三年。太子詹事崔神慶上表曰。臣伏思五品以上。所以帶龜者。比為別敕徵召。恐有詐妄。內出龜合。然後應命。況太子元良國本。萬方所瞻。古來徵召。皆用玉契。此誠重慎之極。防萌之慮。臣昨見緣突厥使見太子。合入朝參。直有文符下宮。曾不降敕處分。太子當時又報臣雲。昨日至晚侍奉。不見聖人諭及遣來。今者直準臺符入朝。事得安否。臣又思周禮儀注。例皆奏聞。臺符所下。必將非妄。臣又自到朝堂。審知是寔。所以太子遽往。當今人稟淳化。內外同心。然古人慮事於未萌之前。所以長無悔吝之咎。臣愚見太子既與陛下異宮。伏望召太子。先報來日。非朔望朝參。應須宣喚。伏望降墨敕及玉契。以符重慎之道。

開元十六年五月敕。所選皇太子及諸王等妃。既是百官子女。禮合避人。今追就府縣。及過本司。未為得所。其應預妃者。宜令所司具名錄奏。各令女及近親隨使。於命婦朝堂待進止。

乾元元年四月。代宗自楚王改封成王。張皇后有子數歲。陰有奪宗之議。宰臣李揆因對見。肅宗從容謂曰。成王嫡長有功。今當命嗣。卿意如何。揆拜賀曰。陛下言及于此。社稷之福。天下幸甚。不勝大慶。肅宗喜曰。朕計決矣。

建中元年二月。國子司業歸崇敬土言。準制。皇太子時幸太學。行齒胄之禮者。伏請每至春秋國學釋奠之時。所司先奏聽進止。其釋奠齒胄之禮。如開元禮。或有未盡。請委禮儀使更以古議詳定聞奏。

貞元中。裴延齡韋渠牟以姦佞相次選用。延齡尤狡險。判度支。務剋剝聚斂。自以為功。天下怨怒。陸贄李充以讒毀受譴。陽城等伏闕懇諫。幾至得罪。順宗在東宮。每進見輒言延齡輩不可用。而諫臣可獎。德宗卒不相渠牟延齡而宥城等者。東宮之力也。德宗嘗泛舟魚藻宮水嬉。命皇太子升舟。舟具皆飾以金碧丹青。婦人盛飾操舟。光彩耀燭。眾樂俱發。德宗顧太子。今日如何。曰。極盛。然後退以奢諫。德宗不悅焉。

貞元二十一年四月。冊廣陵王為皇太子。時順宗即位已久。而臣下未有親奏對者。內外咸言王伾王叔文專行斷決。日有異說。又屬頻陰雨。皆以為群小用事之應。及將行冊禮之時。雨乃止。天景清明。有慶雲見。識者以為天意所歸。及睹皇太子儀表。班行悚動。退無不相慶。至有感而泣者。道路歡悅。遞相傳告。中外有屬焉。

元和五年二月。太常禮院奏。百官避皇太子名諱。詳禮經。公卿大夫與太子同名無嫌。蓋尊統於上。太子同在臣子之列。國朝故事。東宮官號。並東宮殿及門名。與太子名同皆改。然無百官避東宮名者。德宗在春宮。處州舊名不改。並禦史院同姓名者亦不改。伏以宮臣名及宮殿門名。並百官宗姓中。有與皇太子名同者。即幹儀制。禮合迴避。臺官及王公爵土名號。推義比例。並無改文。詔可。六年閏十二月。皇太子薨。前四年。有司將行冊禮。改以孟秋。再卜日。臨事皆以雨而罷。至十月方就廷。冊纔二週歲而薨。

元和十年。皇太子侍讀諫議大夫韋綬奏。皇太子學書至依字。輒去其傍人字。臣問其故。答曰。君父每以此字可天下之奏。臣子豈合書之。上深嘉歎之。其年五月。韋綬罷侍讀。綬好諧戲。兼通人間小說。太子因侍上。或以綬所能言之。上謂宰臣曰。侍讀者當以經術傅導太子。使知君臣父子之教。今或聞韋綬談論。有異於是。豈所以傅導太子者。因此罷其職。尋出為虔州刺史。其年十二月。惠昭太子薨。命國子司業裴茞議廢朝禮。茞奏。故事無皇太子薨禮。請輟視朝十二日。蓋用期服易月之制也。其年。惠昭太子既薨。穆宗時為遂王。憲宗以澧王居長。又多內助。將建儲貳。命翰林學士崔群與澧王作讓表。群執奏曰。大凡已合當之。則有陳讓之義。若不合當。因何遽有讓表。今遂王嫡子長。所宜正位青宮。乃從之。及後穆宗即位。拜吏部侍郎。召見別殿。謂之曰。我升儲位之時。卿為羽翼。群奏曰。先帝之意。元在陛下。頃者授陛下淮西節度使。臣奉命草制。且曰。能辦南陽之牘。允符東海之貴。若不知先帝深旨。臣豈敢輕言。

長慶二年十二月。上禦紫宸殿。冊皇太子。故事。冊太子禦宣政殿。時以聖體未康。慮勞登禦。故從便也。是日。備宮懸於殿庭。列內仗於兩閣門內。群臣辨色序立于宣政門外。俄就外廊食訖。始具衣冠劍履。入自月華門。列位於正衙。辰後一刻方入閣。上臨軒。復以中官列侍。太子步自崇明門。以宮寮翼從。駙馬二人扶衣冠。禮儀使導以進。及樂作。扇開。群臣拜訖。太子進至龍墀東南。再拜受冊。攝中書令杜元穎跪讀冊文訖。以授太子。太子再拜舞蹈。乃歸於崇明門幕殿。群臣賀皇帝訖。退詣崇明門謁太子。太子命舉簾執笏答拜。宮寮拜則受之。

開成元年五月。中書門下奏。臣等累奉德音。令與皇太子於甲族選妃家。今商量於兩都及側近精擇甲族。可以選尚者。敕塚嗣元良。家國之慶。人倫之始。在娶元妃。雖吉事尚更於待年。而嘉偶宜深於善教。至於先定。冀選義方。屬在德門。遂成好合。在東京委裴度。西京委宰臣。各申旨諭。兩月內送中書門下。開成三年十月。莊恪太子薨。太常禮院奏皇太子薨。禮儀至重。諸祠祭除天地社稷之外。並合權停。其天地社稷祭日。懸而不樂。虞祭已後。卻依常式。從之。

  追諡太子

懿德太子重潤。中宗長子。本名重照。惠莊太子撝。睿宗第二子。惠文太子範。睿宗第四子。惠宣太子業。睿宗第五子。靖恭太子琬。元宗第六子。恭懿太子Ö。蕭宗第十二子。昭靖太子邈。代宗第三子。文敬太子謜。德宗之子。本順宗子。上愛念之。養為子。懷懿太子湊。穆宗第六子。悼懷太子普。敬宗長子。靖懷太子漢。宣宗第二子。會昌六年封王。大中六年薨。追諡靖懷。

  雜錄

懿德太子生於東宮內殿。高宗甚悅。及滿月。大赦。改元永淳。是歲立為皇太孫。開府置官屬。及中宗遷于房州。其府廢。聖歷初。中宗為皇太子。封為邵王。大足元年。為人所構。與其妹永泰郡主之夫魏王武延基等。竊議張易之兄弟。何得恣入宮中。則天命杖殺之。年十八。重潤風神俊朗。早以孝友知名。既死非其罪。大為當時所惜。中宗即位。追贈皇太子。諡曰懿德。陪葬乾陵。仍為聘國子監丞裴粹亡女為冥婚。與之合葬。

惠莊太子撝。初生。則天嘗以示僧萬迴。萬迴曰。此兒是西域大樹之精。養之宜兄弟。則天甚悅。始令列于兄弟之次。

惠文太子範。好學尚書。雅愛文章之士。無貴賤皆盡禮接待。與閻朝隱。劉廷琦。張諤。鄭繇。篇題唱和。又多聚書畫古跡。為時所稱。上禁約王公。不令與外人交結。駙馬都尉裴虛己。坐與範遊讌。兼私挾讖緯之書。配徙嶺外。萬年尉劉廷琦。太祝張諤。皆坐黜。雅稱風格秀整。時士庶冀有所成功。忽然殂謝。遠近失望焉。

  皇太孫

貞觀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誕皇太孫。宴宮寮於宏教門。太宗幸東宮。自殿北門入。謂宮臣曰。頃來生業稍可。非乏酒食。而唐突公等宴會。朕有甲觀之慶。故就卿為樂耳。謂太子曰。爾國之儲貳。府藏是同。金玉綺羅。不足為賜。但先聖典籍。可為鑑誡耳。因賜尚書毛詩孝經各一部。太子太傅蕭瑀曰。今所賜書。請陳其要旨。申明義趣。可為深誡者。皆委曲言之。上大悅。以為師傅得人。永淳元年三月十五日。立皇孫重照為皇太孫。將置府寮。上召吏部侍郎裴敬尋。郎中王方慶。問今立太孫。前代故事如何。方慶進曰。臣按周禮有嫡孫。漢魏以來。皇太子在。亦不立太孫。但封王耳。晉太康元年。立湣懷太子第二子臨淮王臧為皇太孫。永寧元年。立湣懷太子第三子襄陽王尚為皇太孫。官屬即轉為太孫官屬。齊永明十年。立文惠太子長子南郡王昭業為皇太孫。使居東宮。今皇太子在而立太孫。旁求載籍。未有前例。上曰。自我作古可乎。對曰。可。三王不襲禮。五帝不沿樂。苟不失上下之序。虧政理之道。亦何事而不可。詩曰。貽厥孫謀。以燕翼子。禮曰。君子抱孫不抱子。孫可以為王父屍。以其昭穆同也。今陛下肇建皇孫。創斯盛典。所以彰子孫千載之盛。福祚靈長之應也。上悅。使方慶詳求典故。官屬員品。乃奏太孫府置師傅。及文學祭酒。及左右長史。東西曹掾。主簿管記司錄以下六曹從事等官。各加王府一級。上後頗以為疑。竟不補授而止也。憲宗皇帝六七歲時。德宗抱置膝上。謂曰。汝是何人。在吾懷中。對曰。第二天子也。上大驚喜。由是重之。